史太君(賈母)两宴大观园,刘姥姥吃了一口茄鲞,一脸不相信:别哄我了,茄子哪有这个味!再细嚼:虽有一点茄子香,但还不像茄子,奶奶快告诉我是怎么做的,我也回去照着做。凤姐说:这也不难。把鲜茄子的皮削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统徐蓓长征的故事是怎样流传的?众所周知,美国作家斯诺写于1937年的《红星照耀中国》(亦称《西行漫记》)是向全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第一本著作。但很少有人知道,斯诺依据的资料来源于红军长征亲历者们在1936年集体撰写的《红军长征记》这本书。不久前,上海交通大…[浏览全文][赞一下]
鲍安琪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翻译司中文处占据了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的整个23楼。崔天凯、何亚非、郎胜铄和刘军是这座“中国城”里的四个年轻译员。何亚非(后曾担任国侨办副主任)翻译速度快,被称为“快手”,崔天凯(现为中国驻美大使)则长于对词句的推敲,两人的字…[浏览全文][赞一下]
戴庆华《水浒传》是一部充满阳刚之气的英雄传奇小说,热爱《水浒传》的读者,兴趣点主要是其中的战争和武打情节。读者对于梁山好汉的评价,除了出身、个性、品行,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谁的武艺更胜一筹,几乎不大有人关心他们的文化水平问题。但是,不关心也罢,不感兴趣也罢,…[浏览全文][赞一下]
陈徒手一1976年9月9日毛泽东病逝后,中央作出了尽快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和筹备出版《毛泽东全集》的决定。酝酿多年的毛选五卷终于有了出版的眉目,北京市印刷厂家开始为此积极进行内部筹备,当务之急是要备齐印刷原料和纸张。9月27日,北京市出版办公室打紧急报…[浏览全文][赞一下]
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巡城御史海昇当街烧毁了权臣和珅家的马车,和珅为图报复,唆使海昇的妻舅贵宁指其杀妻;在纪晓岚的保护周旋下,海昇被无罪释放。剧中的海昇被塑造成刚正不阿的青年才俊,蒙冤入狱,令人同情;而纪晓岚则保持了一贯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眭达明有句俗语叫“好马不吃回头草”,比喻为有志气的人一旦做出了决定,即使遭受挫折,也不走回头路,好像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人格魅力。其实这个观念有失偏颇,容易误导人,尤其是没有多少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年轻人,更容易上它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由保安迁到延安,当时延安全城只有2000余人,“饭铺只有四五家,使用着木头挖成的碟子,弯的树枝做成的筷子;商店没有招牌,买错了东西很难找到原家去换,因为它们有着同样肮脏同样破旧的面貌。”全城肮脏拥挤,厕所尤其原始。丁玲纪实小说…[浏览全文][赞一下]
许震1949年11月9日,是香港“两航”起义人员终生难忘的日子。70年前的香港“两航”起义,是绝对机密的重大行动,事先高度保密,只有主要领导和极个别骨干知道。我是11月10日在海口航空站接到香港中央航空公司关于起义的电报才知道的。当时,我心急如焚,立即乘轮…[浏览全文][赞一下]
1991年2月13日,是农历的小年夜。时任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的周瑞金,把市委研究室的施芝鸿和评论部副主任凌河请到了一起,说是要开个小会。按照惯例,每年的农历大年初一,周瑞金都会在《解放日报》的“新世说”栏目上写一篇小的言论文章。但…[浏览全文][赞一下]
马平安皇六子1833年1月11日午夜,奕訢在皇宫中降临人世。这一年,道光皇帝恰好50岁,天命之年喜添贵子,自然感到格外兴奋。奕訢生时脸方目圆,天庭饱满,一眼便讨得道光皇帝的喜欢,于是赐名为訢,“訢”者“欣”也,表达了道光皇帝的欣喜心情与厚望之念。奕訢以后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傅光明生于1891年的郭沫若比1910年出生的萧乾大将近20岁。1912年,当作为狂飙诗人的郭沫若以浪漫主义的《女神》开创中国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时候,萧乾正在教会办的崇实小学当工读生。待他1926年在北新书局做练习生,开始对文学感兴趣,郭沫若已是当时最著名…[浏览全文][赞一下]
胡适:“我没见过他”1958年9月,钱锺书《宋诗选注》出版。书出版不到半年,遭到批判,被认为是一本用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观点来编选的书,书中贯穿着一条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路线,是打着反对形式主义的旗帜来贩卖形式主义的黑货,“这面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白旗”必须要坚决…[浏览全文][赞一下]
常人印象中,鲁迅是25岁(1906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因幻灯片事件受刺激,愤而弃医投身文学事业,发愿用文学唤醒国人。事实上,鲁迅直到37岁(1918年),才写了第一篇白话小说。那么,37岁以前的鲁迅在做什么呢?做公务员。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做“官”。辛亥革命…[浏览全文][赞一下]
祝勇一、故宫的调令1956年,吴仲超院长为了给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研究“充血”,決定大批引进“外援”,将包括唐兰、徐邦达、沈士远、罗福颐、孙瀛洲在内的一批文博界学术骨干调入故宫,沈从文,就在吴院长的这批调入名单中。关于沈从文与故宫的渊源,印象最深的就是陈徒手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欧阳文清《宋书·索虏传》曾记载:索头虏姓托跋(拓跋)氏,其先汉将李陵后也。陵降匈奴,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2009年,《北京青年报》曾有过一篇文章,其中说到:公元648年,一支来自唐朝西北数千里、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黠戛斯朝贡团,他们自…[浏览全文][赞一下]
潘雨晨生活中,接头暗号又有了新的用处,成为识别特定文化圈子的重要标准,尤其是亚文化圈子中,接头暗号被解构,赋予新的含义,成员间以接头暗号玩梗。其中有想抄作業又不敢明说的学生间的暗语——“货带了吗?”“大哥,最近风声紧……”玩哔哩哔哩鬼畜圈的朋友对此也不会陌…[浏览全文][赞一下]
潘雨晨江湖中使用春典作为接头暗号,但更多的接头暗号则出现在特工接头之间。现在人们一想到接头暗号,往往是谍战剧中的场景,一个人紧张地原地等待,另一个人眼看别处却缓缓走近,说出不明所以却看似正常的接头暗号,另一个人用相似的内容进行回应,来往几个回合,确定了身份…[浏览全文][赞一下]
潘雨晨接头暗号为代表的暗语体系发展到近代,被称为“春典”。春典,又称唇典,是走江湖的人不轻易外传的暗语。春典体系庞大,不下万言,其词汇涵盖生活、情感、生意、思想等各个方面,只有拜师才能传授,不知春典,寸步难行,也正因此,有“宁给一锭金,不传一句春”之说。春…[浏览全文][赞一下]
潘雨晨接头暗号,就是彼此间用声音、动作等特殊方式约定的联系时的暗号,用来识别、确认自己人,进而展开下一步的行动。接头暗号的历史由来已久,其产生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了一件事:楚国大夫申叔展与萧国大夫还无社有旧交…[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