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凡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有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有雪山草地的恶劣环境,还有红军内部的斗争。毛泽东、周恩来和中央军委率领红一方面军,张国焘率领红四方面军,任弼时、贺龙率领二、六军团分头出发,途中张国焘不同意中央军委北上的主张,要求按他的意见南…[浏览全文][赞一下]
“橡皮图章”雄起金秋十月,秋风送爽,一个喜讯从北京传向全国各地:除新疆之外,全国各省均已成立了地方议会性质的“谘议局”。这是大清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大清特色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里程碑。此时正是1909年10月,紫禁城的天空蓝得最为动人的季节。大清议员…[浏览全文][赞一下]
《关雎》是周南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开篇。老实说,孔夫子的这个选择,是动了脑筋的,它表现出的文化观念、诗歌观念,比我们今天的许多人还要先进。我们今天如果要去编一本诗选,放在前面的肯定是领袖作品,或者是某个著名诗人的作品,你们去看现在编的诗集文集,哪一本…[浏览全文][赞一下]
邹金灿在商品浪潮里,人们遇到什么事情,似乎都喜欢谈一下产品思维:产品是什么、卖给谁、怎么卖、对标产品如何……他们说,在市场里,就是这么刺刀见红,卖不了好价钱的东西,不会被人留恋。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从常理上说有点不可思议的现象:好东西不值钱,不那么好的东西反而…[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诚龙杨涟死时,自蘸其血撰血书:“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字字血声声泪,让人感叹不已。明朝是宦官专权最为严重的时代,天启年间,大名鼎鼎的“九千岁”魏忠贤不仅在朝堂上私植党羽,诬陷大臣,残害忠良,其家族也都受到封荫,侄子甚至代皇帝主持最隆重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勇俗话说:“拿人手短,吃人嘴短。”但凡事总有例外,有些人吃的时候心安理得,答应的事却早抛到九霄云外了。北宋时期,诗人晏殊与史学家宋祁既是上下级,又兼有师生之谊,旦夕相聚,关系非同一般。有一年中秋夜,晏殊邀请宋祁赴宴,饮酒赋诗,玩了一个通宵。可是第二天,晏…[浏览全文][赞一下]
吴敏文与人交流,开口即可见人品。中华文化历来重视口德。“恶言不出口,苛言不留耳。”“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都是口德。一是不说之德:张学良对当年往事守口如瓶。1936年12月12日,因深感大敌入侵,国家危难,军人守土有…[浏览全文][赞一下]
吴钩北宋时,东京左右厢店宅务管理的公租房可以供应大约10的东京人口居住,再加上私人的租赁房、其他政府部门(如国子监、汴河堤岸司等)经营的公租房,东京城内外约有半数人口是租房居住的。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在内的多个城市都发布了“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市场”的规划,在…[浏览全文][赞一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饮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而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市井生活丰富多彩的一个时期,当时已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这篇文章以轻松、生动的口吻介绍了宋朝的那些美食,让今天的吃货们穿越历史,去体验一番舌尖上的宋朝。早餐,营养全面不是问题这是宋朝东京汴梁…[浏览全文][赞一下]
周扬书橱中的一本书1998年,在周扬同志逝世8年之后,王蒙、袁鹰主编出版了《忆周扬》一书,编前分别送了我一本。断断续续读完了五六十篇关于周扬这位党的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诸多方面的回忆,增加了我对周扬同志的敬重与了解,同时,也引起…[浏览全文][赞一下]
致朱绍良(一九三六年九月八日)毛泽东绍良先生:十年酣战,随处与先生相遇,可谓大有缘矣!然鹬蚌相持,渔人伺于其侧,为鹬蚌者不亦危乎?付上共产党致国民党书,为国家民族谋,亦为先生谋也。两党两军之间,无胶固不解之冤,有同舟共济之责。抛嫌释怨,以对付共同之敌,天下…[浏览全文][赞一下]
沈杰群揭开尘封的往事,是从一张老照片开始的。1973年春,参与“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的部分学者和中华书局工作人员,24人,在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楼顶拍了一张合影。这张照片由启功先生珍藏,他给照片题名为《标点廿四史清史稿同人合影》,并手书每个人的姓名:…[浏览全文][赞一下]
邂逅1983年大约是秋天,一名中学生模样的少年独自在湖北黄石长江大堤边溜达。候船室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大门右侧,一个卖旧书刊的地摊吸引了他的目光。少年先挑了两本书,再翻阅杂志。不经意间,他读到这样一段话:她跨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浏览全文][赞一下]
韦英思蒋百里是民国的一代传奇人物。他先后留学日本和德国学习军事,创办了中国现代国防理论。他同时又是战略大师,较为准确地预测到日本侵华战争进程,提出了国民政府的应对策略。他多才多艺,在文艺、书法、翻译、外交等方面均有贡献。而林徽因是民国时期最令人瞩目的美貌才…[浏览全文][赞一下]
叶介甫瞿秋白是一介书生,论文著书,倚马可待,其文学功底在当年的中国共产党内是排在前几位的。在大革命的浪潮中,作为一个理论家、宣传家,乃至革命教育家,瞿秋白才华横溢,绰有余裕。1931年初,瞿秋白的领导岗位被解除了,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解脱,因为他可以在一直…[浏览全文][赞一下]
施蛰存(1905—2003)2000年春,上海愚园路寓所我的出版工作重点一直聚焦在京华,自新千年后逐渐延至上海。2000年春,我请友人沈建中先生引荐,拜访了施蛰存先生。我们一行是整点赴约,孰料先生故土松江来的熟客捷足先登。在外屋小坐时,我留意施老的门上没有…[浏览全文][赞一下]
朱洪涛“宋江出马,李逵打先锋”1946年9月,胡适正式就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就任北大校长一事,若条分缕析事件始末,颇有值得回思之处。此前北大校长由蒋梦麟接任,但蒋于1945年6月被征入政府,不克担任校长一职,更何况北大同人对蒋梦麟颇为不满,认为他政学两肩挑…[浏览全文][赞一下]
夏秋2016年的一桩名人离婚案,轰动全国,但其实离婚这件事,并非现代社会专有。早在先秦时期,离婚的现象在诸侯贵族与民间士人中都比较常见。《诗经·国风·王风·中谷有蓷》中就将离婚说成是仳离,“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管子》、《左传》、…[浏览全文][赞一下]
董玉峰1950年毛泽东访苏期间,中苏双方议定,将抗日战争期间苏军俘虏的日本战犯移交给我国。中央告知东北人民政府,要求其代中央组建战犯管理所,准备接收日本战犯。东北人民政府即将此项工作交东北公安部办理。我当时在东北公安部政保处任执行科长,参加了接收苏联移交日…[浏览全文][赞一下]
胡博1936年12月12日,由张学良、杨虎城联合发动西安事变,他们派兵扣押了正在西安视察的蒋介石,以兵谏的形式迫使蒋介石放弃“先安内后攘外”的国策,改而联合国内一切力量共同抵御外辱,收复失地。这次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一个篇章,那么“张杨联合…[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