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在今土沟壑的延安,这天来了天上贵客。1940年5月31日,南洋华侨总会会长陈嘉庚,飞来延安访问。华侨富商陈嘉庚,带头捐款支援抗战,从新加坡飞到中国的战时陪都重庆。重庆访问结束本该返回南洋,这老先生却令人意外地非要看看延安。这样的贵客来延安,毛泽东亲设家宴…[浏览全文][赞一下]
陈红民+潘建华位处江西九江的庐山不仅景色优美,对蒋介石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庐山由于和南京同处于长江沿岸,交通便利,成为了国府要员度假疗养,尤其是避暑的首选之地。除了抗战时期被迫迁都西南外,蒋介石几乎每年都会到庐山,并于1933年在山上建了…[浏览全文][赞一下]
毛泽东很快就向斯大林做了报告:“司徒雷登撒谎说美国人好像已停止支持国民党政权了。我们了解的情况却相反,这种支持一直在积极进行。”5月26日,斯大林回电表扬说:“联共(布)感谢毛泽东同志的信息”。27日,毛泽东再次强调了他一直担心的干涉问题:“上次黄华与司徒…[浏览全文][赞一下]
黄国声同治十二年广东乡试,有件事值得一说。这年考试中的一名举人,后来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这人就是南海考生戴鸿慈。他后来再考中进士,从此仕途顺畅。三十年后官至礼部、法部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戴鸿慈是南海县九江绿涌乡(又称村尾村)人。戴姓在这里是小族,…[浏览全文][赞一下]
黄国声同治十二年的广东乡试,发生两件意外事情。其一是开考前两日的下午,下了场大雨,从头门到龙门一片水漫成河,水深至一尺多,而至公堂前也有一丈多地方受浸。如此情景,试务人员固然无法办事,更大的问题是到时许多考生如何进场。众官商议,水浸至此,一时恐难退去,只有…[浏览全文][赞一下]
黄国声到了开试时间,在贡院龙门外分成左中右三路人员,负责对考生点名入场。由于考生过多,一直要点至晚上才能点完。进场后,考生共要考三场,三场合格才有中选希望。试卷先由十三位同考官各自初阅,认为合格、拟予录取的,就写上评语,推荐给主考审阅作最终决定。主考将卷子…[浏览全文][赞一下]
黄国声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清朝规定三年考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中试之人称为“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試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广东贡院是乡试的考场,三年一次的考试过后,这里就很少有人涉足,任其闲置。所以每次开考之前…[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舒我最爱读张爱玲写吃,因为吃里满满是乡愁,那种馋意是扑面而来的,只有一样,始终不解。这便是“粘粘转”。张爱玲说得语焉不详,“是从前田上来人带来的青色麦粒,还没熟……我姑姑的話根本没听清楚,只听见下在一锅滚水,满锅的小绿点圈圈急转——因此叫‘粘粘(拈拈?年…[浏览全文][赞一下]
吴钩《望江南》:“江南柳,叶小未成荫。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着待春深。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这首《望江南》,一般认为是北宋“一代文宗”欧阳修的作品。从字面看,诗人以“江南嫩柳”比喻一名十四五岁的少…[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洪波历史不是不可以被反复检视,但历史的大局面无人可以改易。翻案文章,可以做得十分容易。历史观一变,材料就有新解释。甚至一鳞半爪的记载,乃至脑补与想象,都可以充作翻案的依凭。近些年翻案文章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一派繁荣之状。近现代史随便举出一个人、一件事来,…[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鸣大清的官儿,外国人称为“满大人”。鸦片战争之前,英国的马戛尔尼勋爵使团来华。尽管他们与中国做了100多年的生意,但很少有人真正踏上过这片土地。一开始,英国人对中国这个神秘国度充满了好奇和景仰。使团中的人详尽地做了这次旅程的日记,他们本来相信,中国就像《…[浏览全文][赞一下]
咱们孔老夫子有个最得意的门生,《论语》里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位颜先生并非因为没菜吃,住在破烂的房子,做了这样的一个“穷措大”而不快乐。他所以还能那样高兴,是因为他对于所学实在津津有味,所以虽穷而不觉得;虽然穷得“人不…[浏览全文][赞一下]
吕斌布票是从1953年到1980年代初供中国城乡人口购买布匹或布制品的一种票证,是中国对布匹购销实行统一管理及保证布匹按计划供应所采取的一项措施,1953年开始实行,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部门印发。跨地购买时,到指定地点兑换异地通行票证。特供军用的布票…[浏览全文][赞一下]
陈明远清末民初的30年间,经过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两代文化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以“启蒙救亡”为宗旨、以欧美日本留学生为骨干、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投入这场运动的,是一批不同于封建文人的新文化人。这些文化人在经济生活方面,…[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月科举考试,是古代绝大多数读书人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径。站在金字塔尖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而状元们籍贯的变化,也反应了我国经济地理格局巨大变迁。以前状元主要出身于北方,伴随着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向江南地区转移,南方籍状元数额逐渐增加,至明清时期形成绝对…[浏览全文][赞一下]
《不怕鬼的故事》的出版速度在当时是大跃进的速度,其推出方式,也极富声势,这是非常符合现代的商业出版原则的;不同的是,现在出版商是为了钱,那时主持者是为了政治。收拾房间时发现了1999年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重新编定的《不怕鬼的故事》。这本书是文学所的骄傲,系…[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梦悦20世纪60年代,由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创作的大型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一经公演,便引起巨大轰动……一条普通的马路,造就了一个天下闻名的连队。“南京路上好八连”曾是几代人的经典记忆。没有硝烟的战场1949年春夏之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在解…[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纳三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文革”结束。之后,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各项事业开始了缓慢的恢复和发展。1978年1月,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改称“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年2月17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出版局、教育部《关于加快和改进辞典编写出版工作的请示报告…[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家康1938年8月,陈独秀由重庆迁居江津,这里是他生命旅程的最后驿站。江津4年,他度过了一生中最为寂寥、艰难的岁月。正是这样的日子,他得以静下心来阅读和写作,除完成文字学著作外,还吟哦书写了20多首诗和对联。这些诗作,既是他斐然文采的诗意才情的自然流露,…[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乔我与一个史学博士聊天,说起陈寅恪先生有幽默气质,他不解地问:“陈寅恪也幽默吗?”他问的有道理。的确,在介绍和研究陈先生的出版物中,先生给人的印象多是狷介刚毅、郁愤悲凉,“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断肠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这副自挽及预挽病重夫人的…[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