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铁民揭开解放战争序幕的中原突围,已是70多年前的往事。当年中原军区政治部文工团随军突围的历史鲜有人提及。岁月悠悠,战友大多离世,当年仅17岁的我也已是耄耋之年,现将印象较深的一些亲身经历写下来,以作为一种历史记录和纪念。“停战三人小组”视察1945年抗战…[浏览全文][赞一下]
1909年,大清国新任核心领导层更加坚定了改革之路。这是不得已的,必须找到新出路,时势和人心都要求如此——改革前所未有地成为全民的共识及主流话语体系的主旋律。在执掌朝政四十余载的慈禧的身后,大清国突然遭遇一帮“80后”的主政人,不乏眼界与想象力,大张旗鼓地…[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帆转眼就到了2017年年底,又是一年最寒冷的季节说来就来。实在是忍不住抱怨,时间都到哪里去了?日子怎么过得这样快?印象里,每年冬日就开始盼望着春暖花开,可很多时候还没好好感受春回大地的美妙,酷暑便汹涌而至,又盼望着烈日早点偃旗息鼓,当人们被炎热折磨得忍无…[浏览全文][赞一下]
吴钩《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这首《少年游》是周邦彦创作的一首描绘青楼春色的艳词。周邦彦(1056—1121),一位生活在北宋后期的词人、音…[浏览全文][赞一下]
吃,是一种很个人化的行为。什么东西最好吃?妈妈的菜最好吃。这是肯定的。你从小吃过什么?这个印象就深深地烙在你脑里,永远是最好的,也永远是找不回来的。老家前面有棵树,好大。长大了再回去看,不是那么高嘛,道理是一样的。当然,目前的食物已是人工培养,也有关系。再…[浏览全文][赞一下]
我以为成熟、正常的男子,自然状态下都会有胡子,所以见到历史课本里下巴光光的北京猿人复原像,就很有看法。以我一贯形而下的探索事物的方法,既然众多石器遗址从未出土修剪胡子的工具,我们就只能认为,在漫长的洪荒岁月,男子应该是留胡子的。但在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里头,情…[浏览全文][赞一下]
生命的尊严及其内心的挣扎,不能不受到金钱的制约,于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颇为流行。有人意怀“策反”,则认为“金钱不是万能的”。因为两句话间距甚大,各占形势,人们便很难识辨金钱的本真面目。“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人说金钱是骏…[浏览全文][赞一下]
许晓迪上博展出唐伯虎、文徵明等人的书札,其中既有翰墨风流,也有烦恼人生汉乐府中,有一篇脍炙人口的诗作《饮马长城窟行》,其中有这样几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古代征役频繁,野有旷夫,室…[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1980年代中期,在日本仙台上大学和读研究生的时候,大约有四五年的时间,我一直在图书馆打工,也就是坐在前台借书还书,然后把还回来的书放到书架上。打这份工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随便进出书库,坐在前台时也可以看书。那些比较中外香艳小说的段子先不必说,第一次读到余英…[浏览全文][赞一下]
罗山1927年6月2日,北京的颐和园昆明湖传来一声闷响……一位蓄着长辫子的老先生来到颐和园鱼藻轩上。鱼藻轩引用《诗经·小雅》“鱼在在藻”的典故。古人认为,《鱼藻》这首诗表达了“万物失其性”,“君子思古之武王焉”的情感,本身就有抚今追昔,怀念先王的意义。宣统…[浏览全文][赞一下]
杨建民中国现代文学,是一段吸纳外来文学,延续古代文化,并在离析或融汇中曲折前行的发展期。其间理论纷纭,小说,散文,戏剧……创作此消彼长,呈现一派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可是,大约是传统所致,给这些作品评奖,却是颇为稀有的事。但在1936—1937年间,在国内颇…[浏览全文][赞一下]
尚金州80年前,1937年10月,在全民族抗战的烽火中,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埃德加·斯诺的代表作《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英文版由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次年2月,在上海地下党和爱国人士的努力下,又以“复社”名义出版中文本。在这部被聂荣臻誉为“…[浏览全文][赞一下]
宋希於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最早是因为在1945年重庆和谈期间写赠给柳亚子而流传开来的,这是今天大家较为熟悉的史实。柳亚子自己曾写过一篇《关于毛主席咏雪词的考證》(原载《文汇报》1951年1月31日)略述经过。他说当时见到《沁园春·雪》便和了一首,将…[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残阳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隆重举行。天安门城楼之上,毛泽东主席身边的一位老者格外引人注目。只见他头戴瓜皮帽,身着一件土布长衫,蓄着飘逸的银白色长须。毛泽东主席对这位老者格外尊重,一直称呼其为“表老”。他就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张澜…[浏览全文][赞一下]
蔡辉“夫太氏(指印度诗人泰戈尔),亡国之遗民耳!然其声誉所被,则凡有井水饮处,几尽闻之,岂非以其人格之伟大耶?因念此屹然今存于东亚大陆之文明古国,岂遂无一人焉,足与太氏相埒者?忽忆曾与太氏同得荣奖(原文夹注NobelPrice,即诺贝尔奖)之辜鸿铭先生,其…[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民军杨宪益与其夫人戴乃迭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学者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资深专家。夫妇俩的中国文学外译事业早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而他们极具传奇色彩的爱情、婚姻及生活往事亦是国内学界及媒体反复挖掘的一座金矿。对于后者,除了杨宪益的自传及其主编的回忆录外…[浏览全文][赞一下]
我于1936—1940年就读于原中央大学中文系。岁月播迁,世易时移,昔日的青衿少年也早已白雪满头。当年亲炙诸师,多学界耆宿;同窗学友,谊同手足。忆及旧事,宛在目前。谨就记忆所及,写下一些片段,故曰琐记。王伯沆先生我没有上过王伯沆先生的课,大概他的课是高年级…[浏览全文][赞一下]
周斌曾有人戏说,廖承志领导的对日工作班子里有“四大金刚、十八罗汉、几百小僧”比他年岁大的中央领导人都称他“承志”或“小廖”,同辈人称他“廖公”,我这样的小辈则称他廖主任(他曾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他生在日本,长在日本。比起带有浓厚广东乡音的普通话…[浏览全文][赞一下]
“打掌”历代皇帝中,道光至为节俭而吝啬。某次其套裤膝盖处不慎弄破,因不忍丢弃,而令内务府缀一圆绸,谓之“打掌”。大臣们见后纷纷效仿,不论破与不破,均在膝间缀一圆绸,竟风行一时。外面东西真便宜某次,道光召见军机大臣曹文正时,见其膝间有缀痕,遂问:“你这套裤也…[浏览全文][赞一下]
2017年3月2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简称军博)文物处杨海峰处长将馆藏一级文物、一封“知名不具”的统战密信的复制件交给我,嘱我转交给当事人后代。密信全文如下:志平仁兄勋鉴:来函敬悉。某方若就地不动,我们与之互不侵犯。若某方决定西行,我们可作进一步之…[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