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立民在近现代文学史上,林纾(1851—1924)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古文大家、小说翻译家、诗画家,也是一位苦尽甘来、时来运转的传奇人物。他前后娶过两房妻室,前妻刘琼姿,生有一女二子;后妻杨道郁,育有五子四女,可谓子女满堂,同时代文艺家中,堪与齐白石比肩。前妻…[浏览全文][赞一下]
五经扫地始皇帝到底烧了什么书?算卦、医疗、种植业之类的书籍明令不烧,先秦诸子著作也不烧。《焚书令》说烧《诗》《书》百家语和民间私藏的六国史,即“诸侯史记”,原因是这些书说秦政府坏话,除此之外没烧什么。所以《论衡》说:“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贻贝鲁迅年长郭沫若十一岁,有人把郭沫若作为鲁迅的继承者,其实,他俩并世而生,是同代人;俩人“在艺界上工作了将近二十年”,不曾见面,连一封信也未曾通过,但笔墨相讥那点事还是留下了真实的话题。在藏书中,我偶然翻阅一本杂志,读到郭沫若一反反鲁迅之常态,称鲁迅为…[浏览全文][赞一下]
谢美生张玉林张静江,字静江,又字人杰,1876年出生。其祖父,当时的大盐商张颂贤比较喜欢这个孙子,说他“八字好”,将来必成大器。但是他五行缺水,故名字里带三点水,以补水之不足。张静江少时性格顽皮,好下围棋,人很机智,胆大冒险,广交朋友,慷慨豪侠,有司马迁《…[浏览全文][赞一下]
2013年9月26日,在忙碌一天后上网,看到了于光远先生已然过世的消息。大约在2000年前后,虽说他还是那样乐呵呵的,但我已能感觉他在老去,行动也愈发不利索,他却告诉我说,还有许多写作计划要完成,我就再没有去打扰过他。我如今已记不清是哪位友人告诉我,于先生…[浏览全文][赞一下]
谭伯牛响应民意的太后改嫁清初有三大疑案: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篡位;经孟森、郑天挺、王锺翰等学者辨证,顺治、雍正二案真相大白,惟太后下嫁之案,一波三折,耐人寻味。科尔沁博尔吉济特氏,本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庄妃,因其子福临后来做了皇帝,遂升级为皇后,死后谥曰“…[浏览全文][赞一下]
杨津涛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革命党人走到一起,建立同盟会。以“保皇”为号召的康有为,因此认定孙中山“必为大害”,发誓“穷我财力,必除之”。他指示在美国保皇会人约孙会面,密设“刀斧手”,于席间杀之。若此计不成,则“跟踪追剿”,必要杀之而后快。这…[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春华北海地处广西南端,北部湾东北岸,紧靠大海,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地。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就加紧了对中国侵略的意图。日本人控制了中国东三省后,他们总是寻找各种理由挑起事端,然后借机发动侵略战争。当时的北海到处都是日本的间谍人员。“北海事件…[浏览全文][赞一下]
我的《回忆与思考——关于“胡风事件”》发表后,得到不少朋友的鼓励。也有人在《新文学史料》上发表文章提出不同的看法。1998年8月胡风的女儿晓风在《百年潮》(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主办)杂志上题为《胡风的私人通信如何成了罪证》一文中引用了我那篇文章中提供的材料。《…[浏览全文][赞一下]
孟悦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驻中国东北的侵略军——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在短短四个月内,整个东北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沦为日本的占领地。日本所以能够如…[浏览全文][赞一下]
钢是炼成功的刀是磨锋利的1959年6月,北京市一些工厂里开展了一场“大鸣大放”,许多徒工提了很多意见,有许多好意见,也有一些不正确的意见。北京市团市委打算召开一次徒工代表大会,把一些问题讨论清楚,引导徒工们正确认识问题。一天,团市委书记张进霖与青工部长王浒…[浏览全文][赞一下]
倪方六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一类的“算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有诗称:“老夫三日门前立,珠箔银屏昼不开。诗卷却抛书袋里,譬如闲看华山采。”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也称“书袋”…[浏览全文][赞一下]
倪方六汉朝时,佩囊被称为“囊”。囊是一种小包。据《后汉书·儒林列传》记载,当年董卓作乱迁都时,东汉国家图书馆里所收藏的那些丝帛书籍,大的被连缀成帷帐车盖,小的就被做成了佩囊。为藏书被损毁实乃可惜,此即所谓“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囊”。汉代出现了…[浏览全文][赞一下]
倪方六与绶囊同样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也称“笏袋”。“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手写板。大臣上朝时用来记录“最高指示”和自己要上奏的话。盛放笏板的包便是笏囊。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也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宋书…[浏览全文][赞一下]
倪方六“包”最早并不叫“包”,而是叫“佩囊”。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之“佩囊”。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的习惯,即所谓“佩囊之俗”。《…[浏览全文][赞一下]
吴晞“两宋”向以“郁郁乎文哉”著称。两宋时期文化昌明,是历史上刻书事业空前发达的时代,也是统治者最热衷于图籍文教的王朝。但赵宋统治者也颁布了许多禁书法令,采取了多次禁毁措施。宋代的文网虽不似秦皇焚书之暴烈、明清文字狱之严酷,但它对两宋刻书史的重要影响也不应…[浏览全文][赞一下]
周渝在民国题材影视剧中,国民党内部的称呼一直是个颇具时代感的元素,看得多了,观众也摸清了门道。领导一律称某座,如“师座”“处座”,“局座”甚至被顽皮的网友用在了当代某著名军事专家身上;同辈官员间喜欢称兄道弟,关键时刻可要“拉兄弟一把”;“校长”就是蒋介石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我们中国人,有一桩极可耻事情,便是那“媚外”二字。“媚外”二字的意思,便是“拍外国人马屁”。你看我们中国,上自皇帝大臣,下至小民孩子,哪一个不拍外国人马屁。要是拍了马屁,外国人便待中国人要好了;或是拍了马屁,国家便可以保得住不亡了;或是拍了马屁,自己便可以…[浏览全文][赞一下]
顾农一《鲁迅日记》1933年6月28日记有“下午为萍荪书一幅云:‘禹域多飞将,蜗庐剩逸民。夜邀潭底影,玄酒颂皇仁。”这首诗后来被编入《集外集拾遗》,题作《无题》;当时鲁迅还为陶轩(黄萍荪的表兄弟)另书一幅:“如磐遥夜拥重楼,翦柳春风导九秋。湘瑟凝尘清怨绝,…[浏览全文][赞一下]
裴毅然留美初兴我国留美始于1840年代,起初纯属民间行为。第一批留学生中的三位——容闳、黄胜、黄宽,均为澳门马礼逊教会学校的学生。1847年1月5日,校长布朗博士因病归国,希望能带3至5名中国学生留美。此举得到香港基督教会教友的资助,向每位留美生提供两年的…[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