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保平“萝卜招聘”“拼爹”是时下的新词,由于“逢进必考”,在公职人员招录中,“萝卜招聘”“拼爹”现象的出现,不仅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更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在笔者看来,古代的荫补是最典型、最常见的招考“拼爹”。荫补是一种选官制度。除了买官(赀选)…[浏览全文][赞一下]
童志刚作为工具书的各类辞典(词典),在编写上有很多特殊要求,但最根本的一条要求就是:准确——它既包含内容的真实和文字的正确,也包含评价的客观和取舍的得当。任何辞典,不管你部头多大,花样多新,缺少了“准确”这一条,其价值就要大打折扣;就功能而言,辞典提供的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古耜1924年6月,由鲁迅根据自己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所使用的讲义整理而成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上下卷,由北大第一院新潮社排印出齐。对于这本著作,蔡元培、胡适、郭沫若、郑振铎等学界名宿,都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其中胡适认为:《史略》是“一部…[浏览全文][赞一下]
余生也晚,却有幸也有缘,自20世纪60年代初至1988年6月梁漱溟先生病逝,曾长时间地与他相随相交。特别是自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这20年间,正是梁漱溟先生与世隔绝被“冷藏”时期,他唯一发声的舞台是全国政协直属学习组,即平时学习改造的场所。梁漱溟先生是这个…[浏览全文][赞一下]
诗可以怨我在干校写了将近廿首诗,有歌颂五七道路宽又长的,有歌颂劳动的艰苦与喜悦的,有观后、读后抒情的,有思念妻子儿女的,也有忧国忧民的,但不少是歌颂错了的——为鸣鞭者歌唱,且无诗味。悼念总理写了两首,臧克家认为还好,后来发表了。成立“学习室”,臧克家代为管…[浏览全文][赞一下]
徐天1977年3月,长江边的南京还没有进入春天。在南京郊区一个荒凉的隔离的院子里,一场提审正在进行。被提审的是前空军司令吴法宪的秘书张叔良。坐在对面的,除提审员外,还有三个身份不明的人,他们着便服,外披军大衣,不提问也不记录,据称是从“中央专案组”来的。其…[浏览全文][赞一下]
徐志摩钱锺书和徐志摩有无交往?在两人传记中一般都没有涉及,细部的考察我不好妄下结论,但大体可以判断为钱徐之间没有直接交往。我的朋友范世涛后来告诉我,《钱锺书英文文集》中有早年钱锺书评论吴宓诗时提到志摩的一段话,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吴宓先生曾两次在他的诗作中将…[浏览全文][赞一下]
巧对多年不见王翼奇先生。去年桃红柳绿之际,与友人漫步西湖边,见多处亭台上有翼奇先生书撰的对联,就求他为我写一幅字。日前重游西湖,与翼奇先生见面,他已经写好了一幅对联送我,写的是《两般秋雨庵随笔》中的一联:“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翼奇先生才华横溢…[浏览全文][赞一下]
孔令仪——老大姐行事低调孔令仪(英文名字与其姨妈庆龄相同,Rosamond),1915年9月19日生于山西太谷,曾就读上海沪江大学,后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在孔家四个姐妹兄弟中,令仪比较安分守己,有些著作描述她“个性倔强,有独立思考习惯,对官僚政治不感兴…[浏览全文][赞一下]
石钟扬欲讲清陈独秀脱帽的艰难历程,得先说说他头上到底有几顶帽子,是谁给他戴上的,然后再言其脱帽之情节。一、毛泽东看陈独秀:从仰视到俯视陈独秀本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前期领袖(中共“一大”至“五大”)。“五大”以后,共产国际为让其充当斯大林在中国革命种种策略…[浏览全文][赞一下]
齐玉东+高晓娟胡适与汪精卫都是中国现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一为声名显赫大学者,一为臭名昭著大汉奸。然俩人均为民国时“文治”政界与学界的领袖人物,私交甚厚,曾是一对惺惺相惜的英杰,一对推心置腹的挚友。胡托汪办过许多公私事务,包括请汪出面释放陈独秀。汪也邀胡出…[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文耀+王保春江青与陈伯达是从延安开始认识的。那时,陈伯达是毛泽东的政治秘书,江青涉及政治工作较少,她主要负责照顾毛泽东的生活。所以,江、陈之间没有矛盾。据陈伯达说,江青曾两次向他表示想离开毛泽东,一次在延安,一次是解放初期在北京的西山。一段时期江青因身体…[浏览全文][赞一下]
陋规是晚清官场中无处不在的一种腐败形式。清末陋规花样甚多,据学者任恒俊在《晚清官场规则研究》一书中统计,这种腐败的方式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数种:别敬——也称别仪。外省官员进京引见、请训,离开京城时,送给京官的贿赂性礼物,一般是银子,按官阶高低数量不等。贿赂加…[浏览全文][赞一下]
十一世纪的北宋汴梁(开封),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人口超百万,在那个时代,全世界都找不出第二个有这么大规模的城市来,每一日从汴梁城郊赶进城屠宰的生猪,即有万头之多。我们现在展开《清明上河图》,或者翻看《东京梦华录》,还能够领略到扑面而来的北宋东京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冯锡刚因着杜修贤(晚年毛泽东的专职摄影师)与顾保孜合作的《红镜头》(红旗出版社2013年版)的畅销,由此还衍生出同一作者的诸如《聚焦红墙:1965—1989共和国红镜头》《共和国红镜头:中南海摄影师镜头中的国事风云》《红镜头中的毛泽东》《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浏览全文][赞一下]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革命是指历史事件是进步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文革”则是破坏性的,使国家和民族遭到了巨大的灾难,是史无前例的。1994年9月,我参加汉堡会议时,一位比利时学者曾提出应更正“文化大革命”的称谓。“文革”时…[浏览全文][赞一下]
罗伟辉提起“中心干部”这个词,只有年老的一些同志还有记忆。到底什么是“中心干部”?“中心干部”是做什么工作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基层“中心干部”的工作、生活和心理怎样?下面以我的亲身经历作一个回忆。那时候我在贵州平坝县农工部工作。大约从1959年至1966…[浏览全文][赞一下]
沈志华+韩钢一“大跃进”:1958?还是1956或1955?韩钢:我们通常一讲“大跃进”就是1958年,其实不是,大跃进真正的开始是1956年,或者是1955年。为什么这么说?我个人的看法是,因为1955年中国所设计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一个非常急促的时间里面…[浏览全文][赞一下]
老舍吃东西要有选择:吃有营养的,不吃有毒的。对精神食粮也必须选择:好书,开卷有益;坏书,开卷有害,可能有很大的害。在旧社会里,有些人以编写坏书或贩卖坏书为职业。有不少青年受了骗,因为看坏书而损害了身体,或道德败落,变成坏人。今天,我们还该随时警惕,不要随便…[浏览全文][赞一下]
《三国演义》第四回写董卓专断朝政,废杀少帝,残害生灵,荒淫暴虐,朝纲紊乱。其时,司徒王允与众臣僚忧社稷倾危,相对而哭。骁骑校尉曹操尤恨之入骨,挺身而出,愿刺杀董卓以谢天下,乃借王允“七宝刀”,往见董卓于府中小阁。董卓问曹操何故来迟,曹操说因其马羸弱;董卓于…[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