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觉得什么样的男士才能被称为绅士?陈:交谈时看着对方的眼睛,注意倾听,不打断……您觉得一位男士做了什么行为他就绝不可被称为一位绅士?陈:只顾自己说话,动辄打断别人……抱歉,我的标准很低。您见过的最绅士的一位男士是?他让您印象深刻的绅士举动是?(如果这位男士…[浏览全文][赞一下]
夏龙等我国古代的一些文人,在儒家“何必曰利”的思想熏陶支配下,为了表示自己的情操高尚,往往口中讳谈钱币问题。晋代王衍称钱为“阿堵物”,就是这方面人物的代表。可是,人的主观意志这双手终究扭不过客观的生活需要这双大腿。他们赖以生存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浏览全文][赞一下]
孙展如果要给这个古老帝国的开放历程,找到一个象征性起点的话,那么1862年是恰如其分的。这一年的6月11日,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包尔腾,踏进了位于北京东堂子胡同49号的总理衙门东院,开始了他给同文馆学生的第一堂英语课。这是一座“按照北京标准的样式建造,地面用砖…[浏览全文][赞一下]
很多四十岁以上的人都有这样的阅读记忆:躲藏在一个极隐密的角落,偷偷地看着不知被传阅了多少回,已经破损不堪的一本书,神情紧张。这本书的形象往往是这样的:黯黄的封皮已残缺不全,几点污渍仿佛斑斑的锈迹。书页略有些卷曲,一些折了角,几张脱了线。这书不是印刷品,而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强拜读《中华读书报》2008年4月9日阎纲《作家与稿费》一文中“在解放区一边打仗一边生产,大家穷得丁当响、没有稿费一说”,实在不敢苟同。或许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战争时期环境艰险,在解放区“没有稿费一说”能够理解,然则非也!下面笔者将对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浏览全文][赞一下]
《诗刊》毛边本始末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五日,《诗刊》在北京创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出版的第一种诗歌月刊,创刊号上又发表了毛泽东的《旧体诗词十八首》和《关于诗的一封信》(信的手迹用上等道林纸套色影印同期刊出),因此,“得到了热烈的反应”。据主编臧克家在《我…[浏览全文][赞一下]
说张友鸾是张恨水最亲密的友人,不应该存在什么疑问。香港一家报纸曾言张恨水与张友鸾为亲兄弟,尽管属于误会,却颇能说明他俩的关系如何。张友鸾,1904年生,较张恨水小9岁,毕业于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曾师从于著名报人邵飘萍,是该校3名知名学子即“平大三鸟”(因为…[浏览全文][赞一下]
蔡登山作家戴晴在《储安平与“党天下”》一文中,这么介绍储安平:“已经出版的各种辞书都没有关于他的记载,要不是一九八〇年的那份文件,今天的青年,哪怕是研究新闻与现代史的青年学者,都已经不大知道这个很有生气活过一阵子的人了。不错,他是‘大右派(不予改正),同时…[浏览全文][赞一下]
朱元曙沈氏兄弟三人,大先生沈士远,二先生沈尹默,三先生沈兼士,均为北京大学名教授,也是全国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人称“三沈”。这三兄弟,在民国十八年北伐成功后,在国民政府中的级别都不低。沈士远后为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副委员长,掌着高级文官升迁的大权;沈尹默,当过…[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吉同萧也牧这个名字,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已相当陌生了。然而,他却是1951年时共和国一位家喻户晓的“名人”。1950年,《人民文学》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我们夫妇之间》。小说主人公是出身于知识分子的干部李克,妻子则是工人出身。因此,夫妻之间生活和情趣上产生了…[浏览全文][赞一下]
孙言诚一个和郭沫若纠缠了一生的历史人物,那就是两千多年来被人们说来说去却总也说不明白的秦始皇。正是这个秦始皇,像镜子一样折射出郭沫若早年与晚年之间的巨大变化。四十年代:大骂秦始皇四十年代初,郭沫若在重庆。当时,蒋介石一面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一面加紧…[浏览全文][赞一下]
项苏云等漂泊的云很多知道我身世的人,多少觉得我的经历有点不一般。我时常想,从某种角度,我与父亲项英,我们两代人的经历,其实也正是这个国家曾经经历的那些不平常岁月的一个缩影。我人生的记忆是从上海劳工幼儿园开始的,那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开办的一个孤儿院。那时…[浏览全文][赞一下]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世说新语》英雄好色,此言非虚,但其好色迥异于西门庆式的性欲狂徒,英雄真正喜好的是善解人意、志存高远、又勇于在风云里搏击的女性中的佼佼者。曹操雄才大…[浏览全文][赞一下]
何钐梁山上大的更新换代就三次,晁盖夺泊是一次,宋江上山是一次,宋江成为领导核心独立执政又是一次。历史经验告诉俺们,每一次政权更迭都伴随着刀光剑影人头落地,伴随着代表新旧领导人的路线斗争。王伦之死自不必说,就连宋江上台,也留下了晁盖中箭之谜。晁盖中箭虽无当朝…[浏览全文][赞一下]
谢泳历史细节罗瑞卿和陆定一是改革开放时期比较开明的老一辈官员。他们的开明,我想与他们在“文革”中的遭遇有关,在罗、陆一级的官员中,“文革”中他们两位的遭遇非常悲惨,如果没有那个遭遇,他们的思想解放达不到后来那样的高度,因为他们早期思想和气质中,本来对知识分…[浏览全文][赞一下]
平津沦陷,胡适向蒋介石上条陈台湾蒋介石档案中,藏有陶希圣致陈布雷函手迹一通,函云:布雷先生:本日下午五时,希同胡适之先生奉谒,未遇为怅。我等以为川越之南下,中国政府只有两种态度:(一)为拒绝其入京,(二)为积极表示政府在决战之前作最后之外交努力。希等主张第…[浏览全文][赞一下]
孟云剑杨东晓等1957,纷纭世事新年第一个小时,在北大燕园“当午夜的钟声敲响第十二响”,八千学子一起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校长马寅初高声说:“兄弟我给大家拜年。”“掌声、欢呼声混成海洋!”中央民族学院四十多个民族的师生用自己…[浏览全文][赞一下]
无聊就去读书,这就是“三上”或“五上”的意义。但读死书与无用的书,有时愈觉无聊。我在满清时代的北京京师大学(即北京大学的前身)读书时,适被张俞人牵挽入援救汪精卫逃狱的集团。事终不成,他们就溜之大吉,而我那时受精神上包袱的苦恼极大,终日等待满清侦探的来临,想…[浏览全文][赞一下]
熊蕾“文革”后的一天,老爹在家里收拾旧文稿。忽然听到他自己在那里嘿嘿笑,我们跑过去看他笑什么,只见他拿着一张纸在那里看着,一边看一边乐,见我们莫名其妙地看着他,就笑着说:嘿,想不到我还写过这样的东西!原来那是1959年庐山会议批判了彭德怀后,老爹写的一份自…[浏览全文][赞一下]
熊蕾对待职位比他高的人,他也一样率真。“文革”中,他敬佩的一些老同志走背字儿了,他会不避嫌疑地去看他们。但是当人家重新上台红起来以后,他就不和人家走动了———除非他受到邀请。他直截了当地跟人家说:“你们有事,你们找我,我是不会去找你们的。”他当年清华大学的…[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