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对墨子的节用思想有猛烈的抨击。他说:“墨子之言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忧过计也。”(《荀子·富国》)在荀子看来,社会财富是充足的,无论是吃的穿的都足够人们用的了;墨子担心财富天下不足,这是他个人瞎操心。实际上,到底谁说得对?…[浏览全文][赞一下]
墨子节用思想的另一体现是非乐。他认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另一件事就是“弦歌鼓舞,习为声乐”。(《墨子·公孟》,以下只注篇名)他首先声明,自己之所以反对音乐,并不是认为大钟、响鼓、琴、瑟、芋、笙的声音不让人感到快乐,而是它不符合广大老百姓的利益。然后他历数音…[浏览全文][赞一下]
墨子特别在丧葬问题上提倡节俭。他在批判儒家“足以丧天下”的几件大事中,有一件就是儒家提倡厚葬久丧。“厚葬久丧,重为棺槨,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二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墨子·公孟》,以下只注篇名)墨子描述了当时厚葬的情况:…[浏览全文][赞一下]
节用是墨子的一个基本的治国思想。从正面说:“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从反面说:“以其极赏,以赐无功,虚其府库,以备车马、衣裘、奇怪。苦其役徒,以治宫室观乐;死又厚为棺椁,多为衣裘。生时治台…[浏览全文][赞一下]
当务之急:首要工作任务是培养具有红色基因的革命事业接班人作者:刘耀杰六一儿童节到了,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毛主席60年前戴上红领巾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想起了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高度重视人民当家作主,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事,鼓励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19…[浏览全文][赞一下]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今天(2019年5月31日——作者注)下午发布,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中国将建立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对不遵守市场规则、背离契约精神、出于非商业目的对中国企业实施封锁或断供、严重损害中国企业正当权益的外国企业、组织或个人,将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浏览全文][赞一下]
“是吗!给警察同志让路!”“你看你现在这个状态啊,不适合留下来,我经常跟他们说,我们做事情,要做最坏的打算,不能侥幸。等到人家找过来,你就麻烦了。”“胜武,这个时候你能找东叔,叔很高兴,但是你说话的语气,东叔不喜欢。”“我林耀东能要挟东山市常务副局长马云波…[浏览全文][赞一下]
几年来,房价突飙,如“长征三号”火箭,直冲天穹,让国人惶恐不已。中央政府多次出台调控政策,力促房产市场健康发展,与地方政府、开发商利益集团进行了多次较量,给“高烧”不退的楼市送了一股清凉风,但仍然没能遏制楼市继续上涨的势头。在中央政府频频出招的同时,最近一…[浏览全文][赞一下]
《礼运》的大同思想,它打着孔子的招牌,实际上是墨家的思想。关于此点,伍非百先生解说得十分清楚:“今考礼运大同说,与其他儒家言不甚合。而与墨子书不但意义多符,即文句亦无甚远。天下为公,则尚同也。选贤与能,则尚贤也。讲信修睦,则非攻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浏览全文][赞一下]
既然如此,我们还是只有将“大同”思想与那些可以确证是孔子言论的内容如《论语》等比较,来判定它是否可能是孔子的思想。实际上,上述那些认为“大同”是孔子的社会理想的学者也确实从《论语》中找根据。如有论者说:“尽管它(指《礼运》——本文作者注)不是孔子的作品,也…[浏览全文][赞一下]
《礼记·礼运》中有一段孔子论大同和小康的话,不少学者据此认为“大同”是孔子的社会理想。如上世纪30年代,吕思勉先生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指出:“然则何者为孔子之所谓郅治乎?读《礼运》一篇,则知孔子之所慨想者,在于大同。而其行之之序,则欲先恢复小康。”(吕…[浏览全文][赞一下]
这里有一个问题,老百姓在饿肚子甚至濒临死亡的情况下,如何还会对政府有“信”呢?这就要靠统治者平时对老百姓思想上的教育和训练了。比如,给老百姓灌输这样的思想:非君子莫治小人,非小人莫养君子。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统治者可以教训…[浏览全文][赞一下]
当“去食”达到要饿死人的程度时,孔子是主张统治者宁可自己饿死而守信于民,还是主张宁可老百姓饿死而对政府有信?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提出另一个问题。徐复观反对萧公权“孔子教民重于养民”的说法,认为“爱民养民是儒家规定给人君的最大任务”。(徐复观:《荀子政…[浏览全文][赞一下]
用毛主席思想武装起来的华为,龙芯将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作者刘耀杰这段时间,美帝国主义举全国之力,并发动其走狗对我们中国的华为进行封杀,打压,不惜一切代价想制华为于死地,美帝国主义霸权为何猖狂到如此地步???毛主席曾经批评洋奴哲学,外国人放屁都是香的。改革开…[浏览全文][赞一下]
下面试对徐复观先生的论证作一些分析,说明“孔子是要君主饿死”的说法为什么不能成立。首先,徐复观认为,只有第二种解释,孔子的这段话在文理上才是通顺的。他说:“孔子所说的‘足兵’,是就政府而言,因为人民没有兵;由此可以推知‘民信之矣’的‘之’字,必就政府身上说…[浏览全文][赞一下]
《论语·颜渊》中有一段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关于这段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首先,我将一个明显错误的解…[浏览全文][赞一下]
孔子在谈到仁的时候,经常涉及到君子和小人。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的所谓‘君子’,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社会等级分类了,而上升到对于人的整体理想要求,这就是说,不管你是什么人,只要你怀仁、行仁,那么你就是‘君子’,否则你就是一个‘小人’。由此可知,孔子心目中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孔子有三段论管仲的话。一段是:“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以下只注篇名)一段是: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浏览全文][赞一下]
谈到孔子的社会思想,最根本的内容应该是《论语·颜渊》起首的那段话: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浏览全文][赞一下]
庄子“彼此是非”的思想最出色的运用表现在其生死观上,他多处谈到生死问题。他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庄子·大宗…[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