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试对徐复观先生的论证作一些分析,说明“孔子是要君主饿死”的说法为什么不能成立。首先,徐复观认为,只有第二种解释,孔子的这段话在文理上才是通顺的。他说:“孔子所说的‘足兵’,是就政府而言,因为人民没有兵;由此可以推知‘民信之矣’的‘之’字,必就政府身上说…[浏览全文][赞一下]
《论语·颜渊》中有一段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关于这段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首先,我将一个明显错误的解…[浏览全文][赞一下]
孔子在谈到仁的时候,经常涉及到君子和小人。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的所谓‘君子’,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社会等级分类了,而上升到对于人的整体理想要求,这就是说,不管你是什么人,只要你怀仁、行仁,那么你就是‘君子’,否则你就是一个‘小人’。由此可知,孔子心目中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孔子有三段论管仲的话。一段是:“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以下只注篇名)一段是: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浏览全文][赞一下]
谈到孔子的社会思想,最根本的内容应该是《论语·颜渊》起首的那段话: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浏览全文][赞一下]
庄子“彼此是非”的思想最出色的运用表现在其生死观上,他多处谈到生死问题。他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庄子·大宗…[浏览全文][赞一下]
前面所引论者评论这段话说,庄子认为“事物本身并无所谓是非、彼此”,“客观事物是不分彼此,本质上是同一的”,我认为这不是对庄子的准确理解。请注意庄子的连续两个发问:“实际上,果真有‘彼、此’这两种不同的存在吗?果真没有‘彼、此’这两种不同的存在吗?”如果只有…[浏览全文][赞一下]
由于庄子此段话在文字辨正方面存在着较多问题,在理解上很有难度,拟在逐字逐句考辨的基础上,形成对此段文字的准确认识。起首是:“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我们首先试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译这句话:“事物没有不是另一个认识主体的,事物没有不是正确的。”这话显然不通。我们再…[浏览全文][赞一下]
《庄子·齐物论》中有“彼此是非”一节:“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浏览全文][赞一下]
庄子对于他所理想的社会多有描绘。“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夫至…[浏览全文][赞一下]
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思想,是儒家的甚至法家的南面术,与庄子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有论者虽然也看到这一思想与《庄子》其它篇目的看法不一致,却解释为“庄子数十年的学术思想变迁”所至,“认定《庄子》的内圣外王之说是庄子本人的思想,是庄子最为成熟的学术见解。”(萧汉明:…[浏览全文][赞一下]
《庄子·应帝王》篇集中阐述了庄子无为不治的思想。他说:“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上古帝王中,有虞氏不如泰氏。有虞氏还拿仁义来邀…[浏览全文][赞一下]
关于无为和有为,《庄子·在宥》中有一段话:“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在《庄子·天道》中也有一段话:“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浏览全文][赞一下]
支离疏的支离其形的模样,我们都领教过了,庄子说,此“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支离其德”是什么意思?就是在德行上、精神上也把自己给弄残废了。具体来说,就是人云亦云,唯唯诺诺,不让人注意自己的存在,存在跟不存在没有什么区别,多自己一个不多…[浏览全文][赞一下]
拿出毛主席《五?二零声明》的英雄气概,智慧和胆略对付美帝主义!作者:刘耀杰面对美帝主义及其走狗,对我们发起的贸易战,对我们高科技企业的打压和封杀,军事上的围追堵截,我们重读伟大领袖毛主席对付美帝主义及其走狗,号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浏览全文][赞一下]
既然世界上的一切在庄子看来都一样,他为什么还要提倡顺世,顺应社会的要求,混迹于社会,做一个与他人无异的人?有论者说,“庄子通过对‘心斋’、‘坐忘’、‘吾丧我’的描述,使我们清楚地看出了他的‘顺世’论实际是以顺世反抗社会;通过对是非、彼此、爱憎的否定,而表达…[浏览全文][赞一下]
对于庄子处世的态度,论者通常的评价是消极的、出世的。有论者说:“庄子的社会思想是消极厌世的,主张无为而超脱。”(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p。103)也有论者认为这一看法过于简单,如蒋锡昌先生说:“胡适云,‘庄子的哲学,总而言…[浏览全文][赞一下]
庄子为人处世的态度,似乎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一个是完全的出神状态或所谓“坐忘”,完全逍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面;一个是完全的溶入社会,完全顺应社会的要求。庄子多处描述了这种出神和逍遥状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浏览全文][赞一下]
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讲的“不争”并不是字面上的与世无争。他是企图通过“不争”来取得比争更好的结果。“不争”是争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争”是为了从根本上争胜。老子认为“不争”是获胜的有效途径。他的“不争”是高明的争、高级形态的争,是不争之争。(李光福:论老子独…[浏览全文][赞一下]
老子有一段“小国寡民”的描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80章)实际上这就是老子设想的,在无欲…[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