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了解人民的疾苦,对人民表示同情。他采用楚国的方言,利用民间歌谣的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后人称为“楚辞”体。他写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以抒情长诗【离骚】最为著名。【离骚】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表达了诗人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屈原为了自己的爱国理想,不断遭到旧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一再受到放逐,到了救国无门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较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将要亡国的绝路。目睹此情此景,屈原感概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篇。
【离骚】对诗人的理想有完整的表现。诗人的理想是把祖国推向富强的道路。在诗篇里,他列举了兴国的圣君和亡国的昏君。他希望楚王以“遵道得路”的尧峻为徬样,以“捷径寡为”的桀纣为教训,把楚国建成一个强大的国家。他在诗中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张,“举能而受能兮”即不分贵溅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修明法度,严格按法度办事。可以说,祖国的强大是诗人理想的目标,进行政治革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追求进步政治的精神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全诗的基本内容是表现诗人对实现这一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的斗争。全诗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诗人对已往历史的回顾,他叙述了家丗出身,以及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过程。楚王听信馋言,不仅不信任他,反而放逐了他。诗人回顾到这些,想到自己的理想遭到破坏,想到国家的命运,便抑制不住满腔怒火,向腐朽的反动势力进行猛烈的反击,他痛斥贵族群小“竟进以贪梦”。他怨恨楚王昏庸,不分忠奸。在逆境中,诗人决不向恶势力屈服,他宁肯忍受迫害,也决不变志从俗:宁溅死以流兮,余不忍为此态兮!
诗后一部分是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吧,我将上下而求索。他苦闷徬惶地面对未来,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呢?既然所有的理想都破灭了,那自己还活着干什么呢?他最后决心一死以殉自己的理想。
【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英勇献身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表现了他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人格。
【离骚】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造旨和独特的风格。
首先,本诗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诗篇塑造了一个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伟大,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的超过了流俗和现实之上。同时,诗篇又大量地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驰聘想象,综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蹁积的境界。此外,诗人也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其次,【离骚】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它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但又进一步发展了它。【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简单,【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如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
此外,诗篇的语言相当精练,并大量吸收了楚国的方言。
除【离骚】外,屈原还写了很多诗篇,这些诗都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技巧。
【九章】是9篇诗歌的总题,主要是诗人两次放逐中的经历、处境和苦闷悲愤心情的反映,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群小的无比痛恨。
到了晚年,诗人对祖国热爱的心情就更加强烈。当楚都被敌人攻占时,诗人在【哀郢】中回忆当年被迫离郢的情景。“出国门而珍怀”“望长楸而太息”“登大坟以远望”,真是一步一回首,一步一伤神。诗人在9年不复的放逐中,面对残破的祖国,内心无比哀痛,但他仍坚持返回故国的愿望。“鸟飞返故乡兮,孤死必首丘”。
诗人在【渋江】中还具体描写了流放中的艰苦生活,但他并没有灰心后退,而是更加坚强,他表示“吾不能变心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天问】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奇文。它是对自然、社会的现象和事物所发生的疑问,从中可见诗人思想的博大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作者在诗篇中所提出的170多个关于天地万物、古今往来的问题中,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和古史材料。
【九歌】共11篇,多为送神之曲,它们充满浪漫气息,想象优美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