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秀宁静以致远——访苏步青先生通过电话,我们从复旦大学招待所赶往苏宅。复旦九舍,有一座安宁沉静的两层青砖小楼,常青的爬山藤,爬满了小楼的墙壁和屋顶,这就是“萝屋”。“萝屋”,是苏老为自己的爱居起的名字。初春,“萝屋”外的藤上又已发出紫红色的劲牙。屋外檐下…[浏览全文][赞一下]
崔光烨中国新闻奖,作为新闻行业中国政府最高奖,在发挥优秀新闻作品和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示范作用、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推动新闻界多出精品、推动新闻媒体健康稳步发展及培养新闻传媒人才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如今提起中国新闻奖,无论是传统媒体的50多万编辑记者,还…[浏览全文][赞一下]
肖伊绯据刘海粟(1896-1994)晚年回忆称,他与胡适相识于1921年的岁末。这年12月,时任上海美专校长的刘海粟,受曾任上海美专校董,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之邀,北上讲学。到京后,因蔡患脚疾,入东交民巷的一所德国医院治疗,刘前去探望。“在医院里,我结识了…[浏览全文][赞一下]
秦九凤1997年,为纪念周恩来百岁诞辰,中央批准在淮安建周恩来遗物陈列馆(即今周恩来纪念馆内的仿西花厅),笔者负责该馆的陈列布展工作。在周恩来遗物陈列馆奠基时,我邀请了曾在周恩来身边当过财贸秘书的王伏林老人,并就周恩来关于开拓我国远洋航运方面的事情对他进行…[浏览全文][赞一下]
吴镕古人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是远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这是近瞅,反而当局者迷了。2007年中秋去昆明。飞机晚点夜航,恰见满月佳景。抵昆明时机场下小雨,接机人抱歉道:“今天不能赏月了。”哪知我们已在空中赏过了,高度不同,视点迥异。从小学地理…[浏览全文][赞一下]
《钟山风雨》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史类期刊,融统战性、史料性、“三亲性”(亲历、亲见、亲闻)、时代性、可读性于一體,着重反映近现代以来我国和江苏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赢得了政协委员…[浏览全文][赞一下]
●卷首论坛大道至简??马?军?(1)有感于匡衡的人生“怪圈”??刘建明?(2)有感于西南联大的包容精神??唐宝民?(3)可贵的“自我埋名”??孙道权?(4)好风气从何而来??刘建明?(5)微末之中乾坤大??马?军?(6)●庆祝新中国暨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李…[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晓巧宋代的包拯清正廉洁、不徇私情,被誉为“包青天”,广为流传,知者甚多。其实,宋代还有一位与他齐名的官员叫赵抃,比包拯小9岁,被称为“铁面御史”。赵抃,衢州人,少时成孤儿,专心读书,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27岁的赵抃进士及第踏上仕途。他的第一个官职…[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勇亚里士多德曾说:“朋友和真理既然都是我们心爱的东西,我们就不得不爱真理过于爱朋友了。”这段话是胡适先生引用过的。在什么时候引用的呢?《跋红楼梦考证》的结尾处。为什么在此处引用这句话,当然是心有所感。因为在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方面,胡适和蔡元培意见不一致…[浏览全文][赞一下]
周游山西文友下扬州,要我陪同他们叩访东圈门20号祁家大院,自然乐于奉陪,因为那是“中国第一书香门第”。扬州东圈门好多人家都有门堂,但有门楼的人家极少,惟有祁氏与何氏的宅第。祁家大院又称“祁氏山林”,原有花园,后来山林逐渐荒废,只有门楼以北、长楼以南,尚存散…[浏览全文][赞一下]
杨瑞庆清初,昆山城里的徐氏名门创造了震撼全国的“三鼎甲”科举奇迹——三子徐元文率先摘取状元桂冠,随后,长子徐乾学、次子徐秉义分别高中探花。由于都在朝廷谋得大官,既有势,又有财,因此都有条件在家乡大兴土木,建造豪宅,以表现出引人瞩目的望族身价。特别是徐乾学(…[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明芳徐怀庚淮安是座历史文化名城,现今城中还留有多条上千年的历史街巷,诸如:周恩来故居地附马巷、《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故居地打铜巷、抗倭状元沈坤故居地竹巷街、《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故居地西长街、民族英雄关天培祠地县东街等。而在众多名街名巷中,有一条街和我国四大…[浏览全文][赞一下]
赵子云今年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作家和报人易君左诞辰120周年。提起易君左,许多人熟知他当年随笔挥写《闲话扬州》闹出了一场大风波,成为轰动全国的“文学事件”。他和南京也有着很深的渊源,当年他游览南京时,对南京的风景发出的那些感慨,至今读来依然令南京人感动。北伐途…[浏览全文][赞一下]
毛本栋《吴宓日记》(第三册:1925—1927,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3月版),其中有一段记述,王国维于1927年6月2日投昆明湖自尽,听闻噩耗后,“黄先生大悲泣,泪涔涔下。谓以彼意度之,则王先生之死,必为不忍见中国从古代传来之文化礼教道德精神,今将日全行…[浏览全文][赞一下]
徐廷华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1895年出生于江南水乡无锡的七房桥,字宾四,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齐鲁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教授。1960年,耶鲁大学把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授予钱穆,他们这…[浏览全文][赞一下]
尹家衡1954年夏天,长江流域连日普降大雨,致使长江发生了数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当年,南京城内也是内涝遍地、水灾严重。且不说如今的河西地区早已是汪洋一片,就是市内的许多地段(例如北京东路、健康路、广州路、升州路)也是积水过膝,陆地行舟。那年,出了挹江门,便…[浏览全文][赞一下]
孔繁敖我所说的“困难时期”是指1959—1961这三年期间。当时,由于苏联的背信弃义,突然撤走专家,单方面撕毁协议,加之农业遭受自然灾害大面积绝收,给年轻的共和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困难。对于这场“天灾加人祸”,社会上称为“经济困难时期”。为了克服困难渡过难关,…[浏览全文][赞一下]
庄吉沈体兰(1899—1976),原名沈流芳,字体兰,江苏吴江人。南社社员,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童年随父定居周庄(今昆山市周庄镇),东吴大学毕业后留学英国牛津大学,获文学硕士。回国后长期担任上海麦伦中学(今继光中学)校长。1949年沈体兰光荣地参加了新…[浏览全文][赞一下]
侯桑榆父亲侯鸣皋,1910年出生,2005年去世。历经清、北洋、民国、新中国四个时期,是世纪老人。父亲1932年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恩师有叶公超、梁实秋、洪深、夏衍等。他在国民党励志社先后工作17年,深知励志社内幕,他受中共南京地下党组织委托,保护了励志社…[浏览全文][赞一下]
沈伟东李根源(1879—1965),云南腾冲人,近代名士,国民党元老。这位爱国儒将在退出政坛后,带领全家来到苏州,寓居苏州14个年头。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役爆发苏州沦陷后,李根源撤离了苏州。从此,他辗转多地,又历经了一番不同寻常的人生。期间,他始终保…[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