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原黄炎培(1878—1965),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川沙县(今系上海市)人。说起赫赫有名的“职教派”,其实就是1917年5月6日,他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位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简称职教社)进化而来。…[浏览全文][赞一下]
胡长龄王正铨在钟山怀抱下的毓秀古城金陵,享誉我国的一代“烹饪大师”“金陵厨王”胡长龄,几乎是“老南京人”耳熟能详的名人。作为年少胡长龄大师约30岁的“忘年交”,笔者有幸结识胡老数十载,他的精湛厨艺、敬业精神,令我终身难忘。胡长龄,江苏省第一位特级厨师、淮阳…[浏览全文][赞一下]
苏自林外强中干的美帝国主义,是真老虎也是纸老虎。我们在援越抗美前线所经历的敌机轰炸场面,以及所见到的美国俘虏兵就是典型的代表。时间很久,但印象很深,也很有趣,援越抗美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我还清楚地记得敌机轰炸时的惨状与美国俘虏兵的狼狈相。援越抗美是中共中央…[浏览全文][赞一下]
许震1949年11月9日,是香港“两航”起义人员终生难忘的日子。70年前的香港“两航”起义,是绝对机密的重大行动,事先高度保密,只有主要领导和极个别骨干知道。我是11月10日在海口航空站接到香港中央航空公司关于起义的电报才知道的。当时,我心急如焚,立即乘轮…[浏览全文][赞一下]
齐悦盛世奇书遭逢乱世战火编纂《四库全书》是有清一代重要的学术文化活动,这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官修丛书的命运并非止于清代,直到民国依然余波荡漾,在现代国家建设过程中,仍是众所瞩目的焦点。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求书,各省督抚和私人藏书家陆续进呈,共征集图书1…[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卫斌一“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而云太平者,謬矣。”自古以来,实行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大道仁政,实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大同治世,既是普通百姓念念不忘的美好愿望,也是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崇高理想,还是统治阶级信誓旦旦的一贯主张。遗憾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吴继金延安时期,为了培养抗战干部和根据地各方面的专门人才,中共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簡称“抗大”)、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大学等一批高等学校。这些高校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政治课建设,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浏览全文][赞一下]
马军《周易》曰:“履霜坚冰至。”《淮南子》曰:“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古人不厌其烦地反复告诫,毫发微芒之中,藏着不容忽视的广大世界,微与著,常常是方寸之间,甚或是一体两面。唐代名臣吕元膺深知此理,为东都洛阳留守时,经常与门客奕棋。一次,属下送来一摞要紧…[浏览全文][赞一下]
1930年,歷史学家劳干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进入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工作,傅斯年一直是他的上司。在此后的岁月中,他与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有过多年的交往,他经常向陈寅恪请教学术方面的问题,陈寅恪给了他很大帮助,他很感激,因此对陈寅恪格外尊重。1949年,劳干随迁…[浏览全文][赞一下]
读近人瞿兑之記载明清文史掌故的文言文笔记《杶庐所闻录》,偶然读到几则白话诗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元明两朝,西藏被称为“乌思藏”。明朝从洪武五年(1372)到崇祯三年(1630)这200多年间,西藏地方政府须向朝廷进贡,朝贡成为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政治联系的特…[浏览全文][赞一下]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是近代中国教育思想的奠基者。他曾经以独到的慧眼,从保育院一群流浪的孩子中,发现了著名音乐家陈贻鑫的音乐潜质和才华,并努力培养和教育他,在我国教育界和音乐界传为佳话…[浏览全文][赞一下]
晏建怀历代功臣不得善终的例子不胜枚举,单是汉初的韩信、彭越、英布诸位异姓王,都是汉高帝刘邦“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结果。而“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往往是从“疑”字开端,对权力的迷恋,让皇帝疑神疑鬼。臣属不能释“疑”,皇帝夜不成寐,必致大祸临头;释“疑”及时…[浏览全文][赞一下]
游宇明在历史上,张居正也是个牛气冲天的人物,其知名度绝不亚于曾国藩。嘉靖四年(1525),张居正出生在湖北荆州一个普通的秀才家庭,却在不到50岁坐上内阁首辅的椅子,在这个位子一待就是十年。如果不是万历十年(1582)去世,以明神宗對他的信任,这个首辅还真不…[浏览全文][赞一下]
潘春华油纸伞是中华民族传统日用品,已有一千多年制作历史,可谓世界上最早的雨伞。油纸伞工艺细腻、美观轻便、典雅别致、晴雨兼用,传承了我国传统制伞工艺,取材于天然之物,纯手工制作,伞面为传统棉纸,伞骨为楠竹,刷純天然桐油,伞柄和伞骨均保留素材原来的颜色,带有古…[浏览全文][赞一下]
朱步楼“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华文明数千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有着最古老的书籍文化和最久远的读书传统。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焚膏继晷、负薪挂角、圆木警枕等成语故事,生动地记录了国人勤学苦读、勤勉治学的感人事迹。可以说,读书…[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国樑明崇祯十七年(1644)诞生于南京的《十竹斋笺谱》,不仅是中国古代最牛的信笺,而且是中国雕版印刷的巅峰之作。明末南京地区文化事业高度发达,胡正言创刊的《十竹斋笺谱》代表了我国古代彩色印刷的最高水平,诚如鲁迅赞其曰“明末清初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浏览全文][赞一下]
金震茅“才华洋溢孰能俦,窃喜同窗益友求。铁划银钩书法遒,金声玉振赋文优。铅描水彩画图俏,谈笑风生豪气流。夏夜乘凉星月皎,思君一日如三秋。”这是1916年暑假,在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读书的浦薛凤写的一首诗,这个“思君一日如三秋”的君,就是浦薛凤在清华…[浏览全文][赞一下]
肖伊绯在《鲁迅日记》中,1929年的夏天似乎特别酷热难耐,从6月到8月,日记里屡屡出现出门“饮冰”消暑的记录。如“6月15日,夜同方仁、广平出街饮冰酪”,“6月26日,途经北冰洋冰店饮刨冰而归”,“7月19日,同雪峰、柔石、真吾、贤桢及广平出街饮冰”,“7…[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明钢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编的《董必武诗选》,收入了董必武写于1946年12月30日,题为《读〈逸民诗草〉兼与胡君话恽方邓遇难》的诗。读者不免会问:恽方邓是谁?胡君又是谁?董必武为何要与胡君一起追忆“恽方邓”?方志敏为胡逸民写“介绍信”董必武诗中所提“胡…[浏览全文][赞一下]
陈凤朝大凡六十上下的人,对“以工代干”一词都不会十分陌生。“以工代干”,常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即工人编制人员,在未获得干部身份的情况下,承担起干部职责走上管理岗位。“以工代干”既可以指代一种运行机制,也可以指称在这一机制下工作的人。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企业…[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