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不剪不流行,不卷不要钱“喇叭裤能吹响向四化进军的号角吗?”1978年,易中天在武汉大学读书。当时社会上流行喇叭裤,也流行老师拿着剪刀守在校门口剪学生的喇叭裤腿。在某些人眼里,喇叭裤代表没落、腐朽,是资产阶级的裤子,穿喇叭裤,是道德品质问题,更是政治…[浏览全文][赞一下]
【编者按:街头巷尾、衣食住行、名人轶事、悲欢离合……黄强先生的《趣民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民国社会的风情画。比正史有趣,比野史真实,《趣民国》值得一读。本期开始分上中下三期摘选书中部分文字,以飨读者。】饮食一饕餮谭延妙取菜名中国菜肴讲究色香味形,精致的菜肴,…[浏览全文][赞一下]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虽然本期杂志年前付印,但读者拿到手时应该已是春节过后了。在此,向一直以来关注并支持本刊的读者送去一份迟到的新年祝福: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争斗”,本期人物版块“名人之间”栏目下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中国人的睡觉方式,早期有围子床,《女史箴图》上的高围床是架子床的前身。到了明代以后,发生了一个大变化,就是架子床的出现。宋代以前睡觉的床没有架子,简单地说,就是躺下以后仰面朝天。有了架子床以后,中国的起居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所谓架子床,就是叠架有顶,有六柱…[浏览全文][赞一下]
床的第二种形式是罗汉床。罗汉床是一个非常俚俗的名字,至今没有学者能够很准确地解释出它的来历。罗汉床的形制比较多,但基本形制都是三面围子,一面冲前。有人认为罗汉床是从弥勒榻转换而来。弥勒榻是什么呢?很像佛教中的须弥座,是一个平面,没有围子。后来加上围子就叫罗…[浏览全文][赞一下]
历史上关于榻的故事很多,最著名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他的一句名言就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段历史我们都知道,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但他心里总是忐忑不安。尤其经过五代十国——中国历史上非常残酷的时期,不停地更换君主,所以他对身边的事…[浏览全文][赞一下]
人际交往离不开称谓,有些称谓千百年间并无太大的变化,有的却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某些称谓的变动之快,可谓是史无前例的,简直令人不知所措。本文就以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繁的几个称谓——“同志”、“先生”、“小姐”、“师傅”等为例,略作一…[浏览全文][赞一下]
北京湖南会馆筹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其时户部主事谭继洵等集资购买了宣武门外北半截胡同北头路西官房一所,计大小房屋25间,作为湖南合省公产。光绪十三年(1887)八月,徐树铭等集资购买了宣武门外彰仪门大街路南外右二区烂缦胡同中间路西朱姓房屋一所,计2…[浏览全文][赞一下]
周冉鲁迅针对《红楼梦》曾有一个著名论断:“(在这部作品里)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红楼梦》诞生时,中国恰逢盛世衰败,贾宝玉以补天之石姿态出现,却不能扶摇摇欲坠的大局。一百年来,这部小说成为各路名…[浏览全文][赞一下]
陈四益一一直想把康生关于《西厢记》的那封信找出来再看一遍,但一直没有找到。近因林凯兄协助,才找了出来,此信竟不是我印象中刊载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版,而是刊载在1958年6月23日的《光明日报》头版——作为要闻刊发,足见重视。这当然不只是因为康生中共中央…[浏览全文][赞一下]
散木傅胜蓝,浙江金华人,早年曾是共产党人,在大革命时代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这样的经历,后来在许多叛徒出身的国民党特务中不乏其例。国民党特务之所以吸收这些人,一是这些人懂得中共的底细,二是更加懂得苏联的底细,特别是共产党的内部组织及其运行等,这是刚刚“…[浏览全文][赞一下]
宋代距今已有千年了,中间还发生无数次的天灾与战祸,但还是有一部分宋朝的建筑物存留至今,让今人得以一睹千年前的建筑风采,如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的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建于皇祐年间的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建于北宋中期的山西长子县文庙大成殿、重修于崇宁年间的太原…[浏览全文][赞一下]
路卫兵“理智”与情感国道中落,道光、咸丰两朝再也没了祖宗的威风,咸丰帝不得不在他临死前半年多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应对日益紧迫的国际局势。然而清政府思想上并不能与形式上的开放同步,在外交上的表现便有些不伦不类。英国外交官威妥玛在日记中记录了他与总理衙…[浏览全文][赞一下]
1921年,在俄国沙皇时代担任财政大臣的维特伯爵死去6年后,经美籍俄罗斯人亚伯拉罕·亚尔莫林斯基整理编译,以维特手稿为依据的《维特伯爵回忆录》首先在伦敦以英文出版。据回忆录称,1898年俄国租借旅大过程中,为了推动双方迅速达成协议,避免俄军强行占领旅顺口时…[浏览全文][赞一下]
金大陆一2015年1月,为纪念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诞辰120周年,由文化部、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麒艺流芳”系列活动。张春桥在文革中折辱这位麒派大师的经过和深层原因,值得重新反思。1965年11月10日,《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浏览全文][赞一下]
余汝信刘志坚、王年一、范硕、王力说1966年10月5日,经毛泽东批准、以中共中央名义批转下发的中央军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军队院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紧急指示》(简称《紧急指示》),是“文革”中的一份重要文件。《紧急指示》原意仅针对军队院校,“必须把那些…[浏览全文][赞一下]
冯学忠【原编者按:中村事件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是一桩重大的历史事件。事件发生后的第42天,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略东北的战争。过去,史学界对中村事件的记述,基本上只有当事人关玉衡生前发表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的回忆录《中…[浏览全文][赞一下]
热衷旧学的新青年蒋介石1887年出生在一个盐商家庭,6岁起进私塾,开始读四书五经;17岁时上学堂,学习英文、算术等西学;1907年考入河北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第二年留学日本,就读东京振武学校,接受军事教育,1910年毕业。当时他学名蒋志清,功课并不太好,但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叶永烈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1858年生。1888年10月,鉴于民族危机深重,第一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法,以图国强,提出了改良主张。1890年至1893年间,在广州聚徒讲学,培养维新力量,致力变法维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他在北京联合…[浏览全文][赞一下]
2014年12月,我在整理文件时,从一个书柜下方不大用的抽屉里,见到三封写给我的信。信封下方印着一行红色的字:“中华国际技术开发总公司老年旅游服务公司”。我以为是旅行社的什么信,差一点被我扔进碎纸机。我顺手打开其中一封,看见信笺下方的“陆久之”三字,我的第…[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