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朱熹,当我们提起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时,联想到的人物形象大概就是一名严肃的道学家、儒学的集大成者。许多人未必知道,朱熹还是一位对宇宙充满了好奇、并保持着终生思考的天文学家。很小时候,朱熹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宇宙的尽头在哪里?他自述说:“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浏览全文][赞一下]
说起诗人辛弃疾,他也有另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武功高强甚至有点心狠手辣的大剑客。吹嘘“十五好剑术”的李白肯定不是他的对手。辛弃疾在他的词中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这可不是书生的纸上谈兵,而是一名剑客在抚剑感慨刀光剑影的往…[浏览全文][赞一下]
吴钩苏轼也是一名具有多重身份的宋代名士,既是政治家、学者、蜀党领袖,又是大书法家、美食家、大诗人,不过我们未必知道苏轼的另一个身份——他还是一名充满奇思妙想的工程师。苏轼晚年在惠州为官,还协助朋友修建了广州城的自来水供水系统。你没听错,宋代广州已经建成自来…[浏览全文][赞一下]
吴钩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有着双重身份。蔡京,宋徽宗朝的宰相,或者干脆说,就是一奸相吧,私生活奢靡,执政误国,同时他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据说“宋体字”就是他创造的,这些你应该知道了。不过你知不知道蔡京还是北宋国家福利制度的最重要推动者呢?无数贫苦的宋朝平民都曾从…[浏览全文][赞一下]
叶克飞禁毁书籍与奴化教育始终并行,最终使得清朝成为中国古代史上对传统风骨和人性摧残最烈的一个朝代。雍正六年(1728年),护军参领郎坤向皇上递了一份奏折,结果倒了大霉,遭遇“革职,枷号三个月,鞭一百发落”的严厉处置。他犯了什么大错?奏折中有句话“明如诸葛亮…[浏览全文][赞一下]
到今年12月19日,钱锺书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整整十七年了。钱先生于中文一面,文言文、白话文皆精,可谓集古今中外学问之智慧熔炉。而他以文言文写就的读书笔记《管锥编》,贯通文、史、哲等领域,引经据典,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对历代典籍进行了考证。本文为《管…[浏览全文][赞一下]
《水浒传》中所讲的“义”和“义气”通常是指金钱和物质上的援助。书中谈到“仗义”往往与“疏财”联系在一起,梁山泊中以“义气”闻名的英雄好汉都是慷慨大方、不吝惜金钱的。宋江则是最大方的,他走到哪里,金银就撒到哪里,仿佛是赵公元帅。遇到宋江以金钱资助江湖朋友的情…[浏览全文][赞一下]
黄知正50多年前,正是国内走向“文化大革命”的时期,“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旗帜高扬,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批判运动。1963年,在汇集了一批学养深厚、阅历丰富的老人的上海市文史馆,也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批判,批判一本叫做《思亲记》的小册…[浏览全文][赞一下]
居住一建房徐悲鸿买地建“危巢”画家创作需要画室,可是徐悲鸿却没有独立的画室,蜗居在中央大学宿舍。建新房,又缺资金,徐悲鸿那时经济状况并不好,一筹莫展。此事被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知道后,先是由吴稚晖出资3000元购买了鼓楼北侧当时属于傅厚岗的两亩荒地。1931年…[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国维不买严复的账作为首屈一指的大译家,严复对自己的翻译颇为自信是顺理成章的。他曾在信中说:“……有数部要书,非仆为之,可决三十年中无人可为者。”这话说来一点不托大:林纾译的那些小说,换个人也办得了,虽然未必那样文采斐然,若他翻译的《原富》、《群己权界论》…[浏览全文][赞一下]
傅聪的无标题谈话傅聪的琴声刚刚在台湾地区响过,又在北京、上海和香港响起,他穿梭于海峡两岸。1985年5月27日,趁他从香港返回上海,我去拜访他。他穿着浅色的西装,里面是鲜红的高领线衫,虽说已经“年过半百”,却显得潇洒、活跃、开朗,不时仰天大笑。我们无拘无束…[浏览全文][赞一下]
陈独秀(1879—1942),新文化运动旗手,现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安徽怀宁人,字仲甫。早年留学日本。1915年主编《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其在发刊辞中鲜明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一开始就从世界发展的总趋向来考虑中国的改革。后和胡适等以《新…[浏览全文][赞一下]
郭小林到今年的10月18日,父亲郭小川已离开我们整整39年了。1976年的十月金秋,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春天:历时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漫长严冬终于过去,人民、祖国迎来了精神解放的春天。然而,对于我来说,这个秋天却不啻严冬,因为我的父亲倒下了,倒在春天即将到…[浏览全文][赞一下]
在中国,对于上了点年纪的人来说,张恨水这个名字几乎是无人不知,《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作品也几乎是无人不晓。据说,出现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那批“张恨水迷”们一点也不亚于当今的“粉丝”,就连堂堂的“少帅”张学良,也为了一睹大师的风采,亲自摸到了张恨水的寓所…[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海文《张春桥狱中家书》在香港面世以后,有人被张对女儿、后代的爱而感动,认为他是一个有人性的人,充满了爱心。有些人不知道文革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浩劫,当看到社会中的不公,误以为再发动一次文革就可以解决问题,称赞张春桥以文革思想逻辑对时政的评说,甚至集会纪念张,…[浏览全文][赞一下]
赵炎北宋治平四年,英宗病逝,神宗即位,御史蒋之奇上疏,弹劾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调戏大儿媳吴氏。这一手很不堪,光彩不足而龌龊有余。尽管神宗皇帝及时为永叔平反,贬蒋之奇为道州税监,但永叔依然为此受伤,三年后抑郁而终。《红楼梦》里的焦大如果识文断字…[浏览全文][赞一下]
谢苍霖万芳珍曾静投书始末雍正六年(1728)九月二十六日傍午,在陕西省会西安的大街上,川陕总督岳钟琪正乘轿回署,突然有一男子拦轿投书。岳钟琪在轿中接过书函,见封面所写收件人名号是“天吏元帅”,不由十分骇异,当即把投书人带入署中交巡捕看守,自己连忙拆读书信。…[浏览全文][赞一下]
廖春梅1968年年初,时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萧华突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且从此杳无音信。七年后,萧华又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作为中央领导突然出现在天安门城楼的国庆观礼台上。七年里,萧华去了哪里?他又是怎么度过这漫长的七年的?萧华,十三岁任…[浏览全文][赞一下]
孙果达《田中奏折》真伪之辩由来已久,至今未有定论。如果研究的思路突破以往的中日关系局限,注重当时苏、日、中三国的战略博弈,无疑会有更宽广更深刻的视野与理解。奏折之缘起1929年12月,由史量才等主办的南京《时事月报》刊文《惊心动魂之日本满蒙积极政策──田中…[浏览全文][赞一下]
散木“萤火虫”行动话说沧海桑田,当年溃败到台湾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困兽犹斗、心有不甘,刚刚到了台湾就指示由“军统”改称的“国防部保密局”(后又称“情报局”)多次组织特务对大陆实施骚扰、刺杀等特务活动。其中,堪称最为惊心动魄的,是图谋暗杀中共领袖的一系列事件,…[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