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骏的时候他在县城里的一个单位部门当副局长,当时我被区公所安排去做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辅导员,也就是全区八个乡的人口普查登记表如何填报登记的技术负责人。而当时的均则是全县人口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后勤组组长,负责全县人口普查工作的资料和管理工作。…[浏览全文][赞一下]
资料柜的一角,贴墙竖立着一块图板。不知谁把它放在柜子和墙之间的缝隙里,只露出边缘,不留心很难发现。上面落有灰尘,颜色变得暗黄,还有些许霉斑,无疑已搁置很久了。十多年没用过图板,真的好久不见了!我心里默默地感叹,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油然而生。图板,顾名思义是用来…[浏览全文][赞一下]
每个人心中流淌着一条河,那是一条永远流在心中的河。任流年不止,任草木零落,那条河在心田里总是奔腾不息。它泡哮着,让我在失意挫折时抖擞精神;它奔涌着,让我身在他乡无助时找到慰藉与滋润。那条河流淌的不只是奔腾的川水,也流淌着一汪暖暖的爱,一份天涯海角处缱绻的乡…[浏览全文][赞一下]
晖是我们知青点的一个女知青,大概比我小两岁左右。虽然也称为“知青”,但是她当时只是小学毕业的文化程度。如果严格按照知青的标准来说,晖是不能够得算得上是真正的知识青年,配得上山下乡“知青”这个称谓的。因为真正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够得上“知青”这个名称的必须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在我看来,通常一个人的名字都是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取的。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取名时,有的是寄托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有的是包含着父母对孩子的祝愿。不过,我想,现在而今做父母的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字,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年代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少了许多的时代烙印。…[浏览全文][赞一下]
春华秋实(散文)家的思考人们都说家是温馨的港湾,人们都舍生忘死地为强国治家而努力拼搏奋斗。在当今人类的社会中,国比家更重要,这里主要说家。家这个温馨的港湾,人们往往都是,没有或失去它的时候,梦寐以求地渴望得到它;当得到它的时候,却又往往不去珍惜它。这个港湾…[浏览全文][赞一下]
参军解决了我人生独立的基本生存问题——吃饭穿衣。“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我的从军并非弃笔从戎赴疆杀敌,在这和平年代,军人是一种准备。参军是我儿时的“理想”之一,不过我儿时“作文”中…[浏览全文][赞一下]
几天前我回到自己曾经下乡当了两年知青的地方,跃入我眼帘的那个曾经只有一条坎坷曲折的乡村小路通往我们的大队和生产队,已经完全没有了原来的模样。从省城出发的一条宽阔的双向四车道的大道,一直延伸到了早已经夷为平地的我们十几个知青居住和生活在一起的知青点那个浅丘旁…[浏览全文][赞一下]
“小谢”管大学有一个人,常被毛主席称为“小谢”,她曾任十七年的毛主席的机要秘书,一直赢得毛主席、江青的欢心。在文化大革命中,她青云直上,官至中央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她是谁?她就是谢静宜。谢静宜一九五三年毕业于吉林中央军委机要学校,被分配到中共中央机要局工作…[浏览全文][赞一下]
武夫考教授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政治舞台上又升起一颗耀眼的灾星。这颗灾星就是迟群。迟群一九四九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八三四一部队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一九六八年七月二十六日,清华大学两派武斗越演越烈,毛主席派遣工人宣传队进驻清华大学,…[浏览全文][赞一下]
我们村大多数人的初中,都是在隔壁村的金刚街上的。金刚街在行政单位上,成为“金刚村”。由于周围人口密集,和我们朱岗村、另外的方村、大王村、小王村、麦寨村、王楼村、何庄村,都是紧紧依偎在金刚村的四周。由于人数未达到10万,只能归属于焦庄乡,而不能称镇。由于乡政…[浏览全文][赞一下]
我的老师(六)?一直在寻找或者说是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来介绍我的这位老师。无奈时间却不给人遐想,转眼间五年的光阴倏忽而逝,但脑海中这位老师一直清晰如昨,时刻鞭策鼓励我前行。转念一想,她比较喜欢“六”和“八”这两个数字,“八”这个数字寓意完美,也最符合她的气质…[浏览全文][赞一下]
“知青明星”在文化大革命中,荒唐事甚多。上海知青朱克家,在他的人生中创造了两项中国政坛的神话:九个小时完成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程序,入党仅仅四个月作为十大代表进京开会,当选十大主席团成员,并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当时他仅有二十三岁。他成了“知青明星”。一九…[浏览全文][赞一下]
知识青年下乡解决了我人生独立的初步生存问题——吃饭。人民广场载着我难忘的记忆:小学读书时的花园、批斗场、初高中时的足球场,现在我要从这里启程下乡插队了。十来辆解放敞篷车车厢外贴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大有作…[浏览全文][赞一下]
“戚大帅”在文革中,戚本禹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叫作“戚大帅”,从这个名字上我们可以看出戚本禹在文化大革命中发挥了多大的能量。戚本禹是中央文革中最能冲锋陷战的前线指挥官。戚本禹一九四九年加入中共,上海解放后被选送到劳动大学学习,五零年被分配到中南海工作,时年…[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天,放学后的傍晚,天色昏暗,我和几个男同学站在小学后门不远处的路边,神秘而激动地说着红卫兵“大串连”的事。比我大两岁长得高一大截子的郭卫民说:“好多学生串联到北京见了毛主席,坐汽车坐火车住店都不要钱”。跟我同年但也比我块头儿大些的王超问:“那吃饭咋办?”…[浏览全文][赞一下]
恶有恶报在文化大革命中,北京造反派有著名的五大领袖:聂元梓、蒯大富、韩爱晶、谭厚兰、王大宾。后来,北京红卫兵造反派分裂成两大派:天派和地派。天派的领袖是北航红旗的韩爱晶,地派的领袖是地质东方红的王大宾。一九六一年,王大宾考上了北京地质学院。在大学里,他加入…[浏览全文][赞一下]
第四章激情岁月--在参加大三线建设的日子里第四章第二节老君滩滩险观察记实-7(回顾与返思)离开黄草坪后,我和凌时人急急忙忙赶往会东聚集,从此和参加老君滩滩险观察的船员们失去了联系。1965年11月,我看见了人民日报登载的向王杰同志学习的文章,毛主席号召全国…[浏览全文][赞一下]
第四章激情岁月--在参加大三线建设的日子里第四章第二节老君滩滩险观察记实-6在老君滩已经工作两个多月了,没日没夜的拼命工作使人感到非常疲惫,凌时人笑着对我说:今天正好是星期天,我俩都隨意四处走走,放松下心情,实在是太累啦!我到黄草坪上游的山崖边散步,朝阳冉…[浏览全文][赞一下]
第四章激情岁月--在参加大三线建设的日子里第四章第二节老君滩滩险观察记实-5华东水利学院的同学们刚走不久,老君滩又发生了一件震撼彝民乡亲的大事,一位家居“拉姑”附近山区的彝族同胞听说老君滩来了一条能自由行走的机动船,三兄弟几经磋商后,用简陋的竹橋抬着八十多…[浏览全文][赞一下]